3月15日,中国酒业协会在京组织召开了“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战略”座谈会,来自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洋河、古井、牛栏山等“中国酒业协会白酒文化国际推广委员会”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常务副秘书长何勇等协会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围绕白酒国际化发展现状、白酒国际化存在的问题、白酒国际化市场可行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王延才理事长在讲话中介绍了召开此次会议的背景,尤其就白酒国际化拓展基本定位的认识发表了见解。他指出,白酒产品体系定位应在坚守风格的基础上做适应性调整,同时制定适应国际贸易的标准体系。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要旗帜鲜明地树立中国白酒的典型性特征,结合口感适应性进行创新和调整。在技术支撑上,注重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与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完整、安全的标准化体系,用国际惯用的表达方式,准确定义中国白酒的概念与内涵。
同时他还指出,在市场定位上中国白酒应以主流社会的接受为目标,借势而发,整合多渠道支撑。主动与国外大型的酒类贸易商形成战略联盟,借助国外经销商的渠道进入国外流通市场。利用国外企业成熟的品牌与原有的渠道资源,让国内白酒产品在国外得以展示。有了渠道的支撑,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白酒国际影响力,国外消费者才能更大范围的接触中国白酒。
在谈到国际化的问题上,宋书玉副理事长指出,中国白酒的国际化需要直面三大课题:
第一是如何适应国外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在中国法律体系上,酒是普通食品,在国外法律体系上,酒是特殊食品。所以走出国门的中国白酒面临国外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层面的系列问题。
第二是如何将分类标准化体系向外国人说清楚。中国酒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自然酿造的美酒,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酿美酒,中国酒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名称,明确中国白酒Chinese baijiu的称谓,而且从工艺上、独特性上做系列工作,参与国际蒸馏酒的话语权。
第三是如何适应国外消费文化,做到中为洋用。国外的酒类消费是酒吧式消费,行业应开展白酒侍酒师培训教育,培训外国人成为中国白酒侍酒师,让外国人给外国人讲好中国白酒神奇、美妙、动听的故事,让喝中国白酒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新生活。
会议中,何勇常务副秘书长在以题为《“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战略”构想及建议》的发言中表示,白酒国际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在战略方向上,应建立长期的、立体的、系统的组合拳,着重在技术和文化两个方向做工作。
他表示,技术包含但不限于科研科技等,还包括中国白酒去影响国际上以及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标准、工艺、质量、科研等。文化包括酿造历史、发展历程、技艺传承、人文情怀、消费文化等,更需要一个文化符号,因为,文化符号是能够概括中国白酒传承技艺和繁复工艺的,贴近国际理解的,沟通国际人文情怀的桥梁。
此外,何勇常务副秘书长就实施措施提出相关建议,他表示,在协会组织召开的“2018全国酒界人大代表座谈会”上,众代表商议将中国白酒酿造技艺作为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工作就是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他还就申请牵头蒸馏酒国际标准、组团出海、人才培养等措施发表见解。
会议上,与会代表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白酒“走出去”的进展情况及经验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并就白酒“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走出去”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建议。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座谈会总结了白酒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许多好经验,好做法,中国白酒到了必须加快走出国门进程的时刻,建议协会应多定期举办类似的活动,通过组织考察、交流培训等活动,推广优秀案例与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