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饮酒 快乐生活】“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王维劝酒辞赏析
在唐诗创作中,送别是常见的题材,而在唐人大量的送别诗中,名重一时、流传最广的,应属王维的那篇《送元二使安西》了。这首赠别友人的抒情绝句,因情真意挚、委婉伤情而被后人推崇备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的元二,是作者的一位朋友,他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诗人在渭城(今陕西咸阳东)置酒饯行,席间即兴赋诗以寄托深情。
诗的开篇,诗人寓情于景,以黯然的笔触描述了当时离别的气氛。渭城的清晨下了一场细雨,客舍前的杨柳在微雨过后,愈发显得青翠新鲜。王维诗歌善于描摹景物画面,开篇两句的描写,就融入了作者的创作功力。“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清晨的雨下的时间不长就停了,但正是这场细雨的滋润,使客舍边的道路、瓦舍、杨柳焕然一新。诗中意象不多,着墨不浓,却清新优美,淡雅如画,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艺术。同时诗人在对客舍边景物描写时,摄取了杨柳这一最富生机和象征意蕴的景物作描摹对象,愈使离别变得饱含深情。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送别》)。在古典诗词意境中,杨柳是离别的象征。汉民族自秦汉时起,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人们从长安出发时,亲友都要为其送行,送别的地点有两个,向东送至灞桥,向西送至渭城,然后折柳送别,远行人踏上征程。折柳送别在古代流传着多种说法,有说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柳枝婀娜,长条低垂,有依依恋人之感,折柳枝赠别亲人,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随处皆安,早日归来。还有说法是,古人钟情于柳,是因柳枝是吉祥物,有祛祸辟邪之功能,更有从“柳”与“留”之谐音中发掘出柳的“留念”、“挽留”的意向,柳丝之“丝”则谐相思之“思”,故而古人将对亲人不忍相别的情怀寄托于那柔柔的枝条,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反映了中华民族好客的风俗。一丝柳,一寸柔情,诗人选取这样的场景意象,自然会令人想到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后两句是诗人的劝酒辞,点出了对友人去路遥远的牵挂和临别殷勤的嘱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饮酒,自不同于故友相聚时的轻松愉悦,更兼这是诗人在为自己一生中难能再得的知己送别,销魂之情可想而知。古诗词欣赏要善于准确填补艺术空白,读者须借助“空白”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实现诗词艺术的再创造。此时离别的酒已喝得差不多了,朋友上路的时刻也要到了,这时候诗人殷勤地捧起酒杯,深情地说“老友啊,再喝上一杯吧!出了阳关,兄弟们就不容易见面了。”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写出了诗人挽留故友在远行前多留一刻的心意。要理解这临行劝酒所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提及末句中的“西出阳关”。
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望,自汉代以来就是内地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唐朝国力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但古代交通不便,行旅艰难,朋友出塞,虽是壮举,却免不了平沙莽莽、千山暮雪万里跋涉的艰辛。再加上当时一些诗人仕路坎坷,宦游无定,亲友间更容易产生一种离多聚少、别易会难的心理。因而这临行之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浸透了诗人全部情感的内涵,既包含了对远行之人处境、心情的体贴,更包含了对朋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它道出了别筵上人人想说的口边语,人人共有的心中情,出语郑重而情意真挚,千百年来引发了那些漂泊在外游子的共鸣,从而使之风流千古。
绝句诗歌因体制狭小,内容单一,往往离首即尾,诗人驾驭起来颇为费神,稍一疏纵即会言不尽意。王维这首送别诗却构思精巧,剪裁独到而颇具功夫。其间对置筵饯别、主客对饮及筵席场景等一概隐去不写,而是别开机杼地剪取了离筵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语言素朴,感情真挚,言微旨远,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体现了王维诗歌善于造境的艺术功力。亦或是王维在诗中所描摹的渭城话别和西出阳关的场景过于真实,对当时西行出塞的人有着普遍的意义和亲切的感觉,因而王维的这首诗一时间竟不胫而走,被乐工谱曲后到处传唱,成为唐人送别时的流行歌曲。离别时唱它可以抒离情,筵饮上唱它可以助酒兴,故此诗又有别名《渭城曲》和《阳关曲》。又因在流传过程中,某些诗句被演唱者重复叠唱以获得长言咏叹的效果,故又称《阳关三叠》。如中唐诗人白居易即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刘禹锡亦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明代李东阳评曰“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可见此诗对后世影响之巨。领略了王维劝酒辞中的绵绵别情与殷殷祝福,让我们也不禁忆起自己生活中那些与酒有关的感动瞬间。因为一杯酒,我们与美好相遇,牵住了家人和朋友的双手,伴着时光,日渐成长。